填报高考的志愿是尚未走向社会的青年人关于人生走向的第一次重大抉择。为了做好这次抉择,第一要了解高校招生录取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录取批次和程序,第一、二志愿、参考志愿和服从志愿的作用;第二要了解有关院校和专业在我省的招生计划和对考生的要求,学校的特点和专业的面向,往年在我省的录取情况和录取线的变化;第三要了解现代职业的发展趋势和当前的就业形势;第四要“认识你自己”,知道自己的学术和职业倾向(适合学什么、做什么,愿意学什么、做什么)。
关于录取和院校方面的有关信息,《辽宁招生考试》和《高考指导》以及本网站有关栏目提供有较为详尽的资料。这里仅对就业形势、职业倾向与填报志愿关系以及填报志愿的策略问题,采用问答的形式略加讨论,供考生和家长参考。
1、考生在报考时为什么要关注就业形势?从填报志愿角度看,应着重关注与就业形势相关的哪些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是广大青少年最为向往、竞相奔赴的成才渠道,为高校选拔学生的高考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活动中最为敏感的热点问题。本来成才渠道有多种,人们为什么对于通过高考进入高校却“情有独钟”呢?原因全在于:通过高考接受高等教育具有更多的选择理想职业的机会,而人们发展自身的雄心、服务社会的壮志、展现自我价值的理想主要并最终是在职业生活中实现的。高考竞争不过是一种提前预演的职业竞争。
如此说来,参与高考竞争的人们势必特别关心职业竞争的“态势”,并随时根据这一“态势”来调整自己的竞争策略。的确应该如此。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是采取计划分配的方式就业的,学生和家长不必为大学毕业后的谋职而操心,于是,高考便由职业竞争的预演或准备而变为关键的甚至是最终的职业竞争(因为高考录取之后也就决定了职业方向,毕业时只需接受分配而不必自己谋职;职业又是终身性的,就职后极少有职业流动)。长此以往,通过高考进入高校就由“手段”(参与较高层次职业竞争的手段)变成了“目的”(仅仅是为了取入所向往的高校和专业);参与高考的学生及 家长反复研究前几年各高校的录取线及其变动趋势,却很少关注就业形势及其变动趋势。如果说在大学毕业生由国家包下来的昨天,这种“短期行为”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在大学生就业已由被动接受分配转变为政策指导下的自主择业、许多毕业生正为高考时的盲目趋“热”而懊悔不已的今天,我们的考生和家长还是不顾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变化,对变动的择业形势不闻不问,则很可能在几年之后就要为今日的“短期行为”付出代价。
考取理想高校和专业是为了谋取理想职业。从这种意义上说,关注就业形势跟关注录取线同样重要。
从高考填报志愿的角度说,考生和家长应当特别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应当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和政策及其变化趋势。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其目标是变国家全部包下来的计划分配就业为以市场机制为主的毕业生自主择业。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当前仍处于渐进变化的过程之中,既带有计划分配的某些痕迹,又具有通过市场自主择业的明显特点。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当了解你所选择的院校和专业主要采用何种方式就业,就业中有哪些基本性的政策规定,到你大学毕业的时候可能发生什么变化,作为志愿选择的参照。
其次应当关注现代职业的特点和变化趋势。职业的发展和变动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我们正处于新的科技革命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大变动的时代,在这个变动时代为谋求职业而深造不能不密切关注当代职业的新特点和变化趋势,并形成与其相适应的现代职业观念。当代青年、特别是那些埋头读书、很少进入社会“闯荡”的高中学生,他们所具有的某些职业观念大多源于长期在计划体制下生活和工作的父辈们的影响,如关心行政级别或地位的“官本位”的观念,被动接受安排的“一块砖”的观念,惧怕风险和变化的追求职业稳定的观念,一次择业定终身的观念(给考生带来巨大思想压力的“一次考试定终身”的说法就产生于这一观念),等等,但是这些观念与现实生活是这样的不合拍,与现代职业的特点是这样的不协调;在这些过时的观念指导下选择专业和职业方向,大学学习乃至职业生活中的遗憾和懊悔便是难以避免的了。稍有远见的考生和家长应当密切关注现代职业与计划体制下不同的特点,及实现中已经显露出的种种变化趋势,据以改变不合时宜的传统职业观念,并体现于为谋职而进行的高考志愿抉择之中。
再次应当关注近年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具体形势及其变化趋势。多数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特别关注近年招考的“热点”──热门的院校和专业,或者赶“热”以凑凑“热闹”,或者避“热”以另辟路径。岂知,在学校教育仍然是为职业生活做准备的今天,热门的院校和专业归根结底来源于热门的职业??哪些院校和专业的毕业生易于找到当时社会评价较高的职业,哪些院校和专业就会成为报考的热点;但是,随着产业的变动和职业内容、工作方式及社会需求的变化,不同职业社会评价的高低也处于经常变化之中,而由职业内容、活动方式、社会需求的变更到社会评价的变动,再到相关院校和专业报考“热度”的升降,总有一个相当的滞后期,所以,据近年报考的冷热或者据当时社会职业评价的高低来选择志愿,常常会出现报考时趋热而毕业时渐冷甚至骤冷的令人懊恼不已的现象。避免这种尴尬的惟一良法就是了解近年有关院校和专业毕业生择业的具体情况,并从相关职业需求变化中了解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而不要轻易追随或躲避本已滞后的报考热点来进行志愿的抉择。
又次,应当关注毕业生接受部门和招聘单位对于就业大学生的反映。过去说的“重点院校”和今天说的进入“211”都是从政府投资角度说的,是教育部门评价的结果。大学对于学生只是“在学几年”的过路单位,并不是职业生活的场所;对于准备进入其中的考生来说,更有意义的评价是来自用人单位的反映??更欢迎什么学校什么专业的毕业生,更欢迎什么样的毕业生。关注和了解用人单位的反映,除了有助于院校和专业的选择外,还有助于入学后努力方向的调整和自我形象的再造??努力成为社会欢迎的大学生。
2、从现代职业的变化趋势和当前的就业形势看,考生填报志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把考试、升学、择业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加以思考。不要把它们割裂开来,考试时思考应考的策略,升学时思考能去的学校,毕业时再思考自己适于干什么和想干什么。
第二,除考生的学习状况、身体状况、学校和专业的面向、录取批次外,也要把现代职业的变化趋势和专业人才市场的供求形势、有关院校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志愿抉择的依据之一。
第三,消除过于浪漫和不切实际的幻想,采取更加现实的态度。高校毕业生通过市场机制来就业的所有国家,大学生待业、下岗、失业都是经常的现象,不能脱离社会需求的实际和社会就业的严峻形势,把升学和职业期望定得过高;在把升学和求职条件具体落实的时候,要分清主次,有取有舍,不可求全;大学不是“避风的港湾”,不论升入哪所学校、进入何种专业,获得满意职业的关键主要都在于入学后的努力;大学生也不是“天之骄子”,社会不会因为你是哪所名校的大学生而处处安放欢迎的鲜花;未来事业成就的差异,不决定于进入何所高校和何种专业,而决定于终生的学习和对于事业的全身心的投入。
第四,不要看重学校所在的地区,用人部门主要根据毕业生的水平和适应能力来决定取舍和如何使用,而不管他是否来自天(天津)、南(南京)、海(上海)、北(北京)。
第五,多一点自主思想,少一点依赖(老师甚至家长的作用仅在于指导和帮助,而不应代替作主);多一点竞争意识,少一点等待;多一点抗拒挫折的准备,少一点哀怨;多一点职业流动的观念,少一点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压力。
高考是面向未来的一次竞争(将来肯定还会有许多次),填报志愿是关于未来职业的初次抉择(将来也会进行多次),把目光投向四年之后乃至更长远一些,把思考由当下的应考伸向大学毕业乃至未来的职业,会大大开阔眼界和思路,大大减少“短期行为”所带来的损失。今天多一点远虑,明天会少一点近忧。
高考之前话志愿(一):职业走向和就业形势--面向未来的选择
时间:2003-06-04 09:49:00
作者:辽宁省招生考试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