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汉武帝时的董仲舒首次使用“考试”一词,但早在汉文帝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考试之法
对于屡上考场的当代人,关于什么是考试什么不是考试,是再清楚不过了。今天人们所理解的考试是专指测度人的下述方法:主考从准备考核的全部内容中编选出若干问题,让被考在特定条件下按规则予以解答,再按解答的正确程度评等判分,并据以推断被考对全部内容的掌握水平。这个理解是不错的,可以看作是考试的描述性定义。与此等价的测量学定义可以表达为:考试是通过问题样本刺激下,被测者反应的正误,推断被测者心理能力水平或差异的活动。按照这样的理解,考试始于何时呢?
根据可见的史料,历史上首次出现“考试”一词是在汉武帝的时候,是儒学大师董仲舒第一次使用的。但根据前面关于考试概念的界定,现代所说的考试之法,实始于汉文帝在位的时候。
据记载,公元前165年9月,文帝诏中央和地方官员推举上来“贤良”之士到京师,亲自出题考问。题目很长,是关于治国方略方面的问题。100多人中晁错答得最好,被提升了官职。后来晁错成了汉代的名臣,说明这次考试选拔得比较准确。
主考出题,被考回答,依回答正确、完满程度区分等等,这不就是考试吗?文帝不一定是历史上的第一位主考官,但文帝时候已经出现考试之法则是确定无疑的。
此后,这样的考试便在京师经常举行。如:汉武帝在公元前140年亲策(即亲自主持策试)百余名“贤良”,董仲舒连对3策被列为上等;公元前129年,布衣出身的公孙弘,在武帝策问中获第一名,被授予官职。董、公孙后来都是汉代的名臣。
武帝时,太学(京师学校)和郡县学(地方学校)也普遍引人了考试之法。办法有射策、策试、口试3种。射策类似于今天的抽签答题,具体做法是:主考根据经书编出若干问题,并按难易程度分成甲乙两等,再把这些问题分别抄录下来并予密封,由被考从两等级题目中随意抽取一题作答。策试,由主考根据经书编出十几道、几十道问题,被考依次作答,按正确回答的问题数区分等级。口试,当时专指“试涌”即背诵经书,比现在“口试”的概念狭窄多了。其中策试是考试的主要方法。
汉代的太学考试是与官员选拔相结合的,考试优秀者被推荐给朝庭并授予官职。着名思想家王充、科学家张衡、经学家郑玄,就是在太学深造并经考试被推荐授官的。
与今天的考试相比,那时的考试是极为粗糙的、初级的,而且,它在官员选拔中的作用还只是辅助性的(土要靠地方推举〉,又没有形成定制。但与此前已存在的“试一试”、调查考核法、品评法相比,考试法所独有的客观、公正、高效等优越性已得到初步显示。
可否用考试取代推举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在人类发明了考试的770年之后,果然出现了以考试为主的选士制度,从此,考试的发展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