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招生考试之窗 朝阳招生考试之窗

请关注"辽宁省教育招生考试"

首页 普通高考 考生须知 正文

考试史话(四)

时间:2003-05-06 23:18:00   作者:辽宁省招生考试办公室

四、“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科举制度建立后,科考就成了封建士子进身官场的唯一入口,于是一代代的学人士子便在通往这一入口的崎曲小道上辛苦跋涉着,演出了一幕幕人间悲喜剧。
    一代文豪韩愈,竟然4试于礼部,3试于吏部,最后还是靠着节度使董晋的推荐,才走上了仕宦之路。
    诗人孟郊,数试落榜,所赋《落第》一诗道出了当时的心情:“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谁言春物荣,岂见叶上霜。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刃伤。”50岁登第,欣喜若狂:“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
    也有幸运的。据传白居易早年赴长安向诗人顾况“投卷”(把平日作品呈送名家,以求推荐),顾况见其姓名,戏之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待开卷阅到所呈的第一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禁赞叹道:“道得个语,居即易矣。”自此名声大振,终于在28岁时一试就考中了进士。
    苏轼应考,恰逢独具慧眼的欧阳修为主考官,欧阳见到苏作《刑赏忠厚之至论》甚甚是惊喜,虽因怀疑为门客曾巩所作,排名于第二,但也一试而中。
    同为大诗人的陆游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在初试时排名第一,同榜的秦桧孙子列后,秦桧大怒,痛责主考。第二年礼部试,陆游又排名在前,秦桧公然愤而将其除名。
  陆游碰上秦桧这样的奸相,科考中的不幸是难以避免的。名士陈亮遇上心狭才薄的考官何澹,命运就更惨了。陈亮以婺州第一名举子的身份参加礼部试,策论水平很高,却遭到主考何澹的贬斥,陈亮说几句不满的话,何就怀恨在心,后来抓到陈酒后失言的机会,诬告陈犯上,使陈枉遭酷刑,几乎丧命。
    唐时考规较松,可以“投卷”,这才有白居易访顾况的佳话。其实,允许“投卷”也有几分道理,这样可以参考平时成绩,纠正“一榜定终身”带来的错漏。不过,它也给不肖之徒提供了作弊的机会,时间长了,“请托”、“通关节”、“场外定名次”等不正之风便泛滥起来了。
    唐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却依仗父势录取为第一名,使朝野哗然。唐玄宗不得已对已录取的进士重新策试,结果仅录取了十之一二,张倚的儿子竟然交了白卷。
    宋代加严了考规,但挟带、替考、换卷、誊录时作记号仍屡禁不绝,科场舞弊更甚于唐代。
    尽管如此,科举对于荐举终究是一个时代性的进步。宋代的名相重臣吕蒙正、张齐贤、寇准、文彦博、范中淹、包拯、欧阳修、王安石、李纲、宗泽等等全出于科举。其中张、欧阳、范等都家境贫寒,如无科举,可能终老民间!
    说到科举,人们常常注意它选拔了什么人,选得准不准。其实,它的最大“功效”在于它是封建进士子的人生“指挥棒”,不断地塑造着依附于皇权的中国士子所特有的人格。难怪唐太宗在看到新取的进士从御史府鱼贯而出的时候,竟大喜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圈套)矣!”


(作者为辽宁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全国考委考试研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