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 刘朝忠
筛选并提取文章中的主要信息,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基本要求,而快速地检索到所需信息的位置,圈定所要提取信息的范围则是达到这一要求的前提,因而也就成了现代文阅读中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快速检索信息呢?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几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以资参考。
一、集中搜索法??借助关键词语
借助关键词进行集中搜索,是我们在电脑上查找信息的时候常用的一种方法,在现代文阅读中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现代文阅读(《贝多芬之谜》)的第二题:
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最有深度的音乐”是指那些□□□□□□□□□□□□□□□□□□□□的音乐。(不超过20个字)
圈定这个问题所需的答案信息就可以利用“集中搜索法”,即抓住“最”这个词进行搜索,把文中带“最”字的对音乐的描述搜集到一起,就能很快找到所需信息,即:
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
找到这个信息之后,就可以根据题的问法来筛选、提取答案了。(由于本文谈的是检索信息的方法,筛选、提取信息的过程在此就不再累述了)
二、顺藤摸瓜法??借助指示代词
我们知道,近指代词??“这”、“这些”、“这个”、“此”等??具有“前指性”,即它们所指代的内容一定在它们出现的地点之前。如果文章在表述所需信息但未指出具体内容时出现了近指代词,且代词与所需信息在语义上是同一关系,我们就可以用“顺藤摸瓜法”,从后往前,以句为单位查找代词所指代的内容,而这指代内容便是所需信息的具体内容。我们依然以1996年全国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为例:
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是什么?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明确“谜”具体指的是什么内容。我们会发现,文章当中有这样一句话:
这就是贝多芬之谜。
其中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检索信息的线索,“谜”的内容就是“这”所指代的内容,而这一内容一定在本句话出现之前的某个地方。我们结合“谜”的“不被人理解”这一基本内涵,顺藤摸瓜,便可迅速在上一段确定“谜”的信息源所在。
三、结构圈定法??借助过渡句段
过渡句和过渡段有一个特殊的作用,那就是承上启下。我们在检索信息时,就可以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的这一特性来圈定信息范围。如上文所提到的“这就是贝多芬之谜”这句话就是个过渡句。它虽然紧承第二段内容,却出现在了第三段的段首,这就表明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个过渡句。这样一来,“谜”的具体内容除了“这”所指代的第二段内容之外,还应有用来起补充作用的第三段内容,即除了“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他的音乐却常常使人听不出有什么乐式存在”这个信息之外,还要用第三段的“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来加以补充,将两个信息结合起来就全面了。由此可见,在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来检索信息的时候,应“瞻前顾后”,前后圈定,不可偏废。
值得一提的是,假设“这就是贝多芬之谜”这句话没有出现在第三段的开头,而是出现在了第二段的末尾,它就不具备过渡句的特点了,“谜”的内容也只能在上一段了。可见,一个句子到底是不是过渡句,其具体位置应是判断的主要依据之一。
四、语脉联系法??借助关联词语
在行文中,关联词语往往能够展示文章的语言脉络,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我们在检索信息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关联词语,尤其是表示顺接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如1998年全国高考现代文阅读(《报秋》)第二题: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会注意到,紧接着第三段,在第四段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
玉簪花却不同,……
这句话中的转折连词“却”紧承上段而来,从而就在“太阳花”与“玉簪花”之间建立起了语脉联系,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写“太阳花”的目的就是写“玉簪花”,突出“玉簪花”的特点。这样,回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就被锁定住了。
五、排查侦破法??借助事物特征
根据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和特征来排查抓捕,是公安机关在侦破案件时所常用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在阅读时就可以借用这种方法,即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特征,进行排查、检索。如1996年全国高考现代文阅读的第一题:
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不超过20个字)
要想迅速地检索到所需信息,首先必须明确这些人有什么特征或者干了些什么。原文中有这样的表述:
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
由此我们得知,这些人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把贝多芬当成了疯人。接下来,我们就要依据这一行为特征对文中所提到的所有人进行“排查”,谁把贝多芬当成了疯人,谁就是我们要找的对象。结果会发现文中有这样一句:
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
很明显,“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就是我们要找的信息源。回答这个问题,只要按照题目的问法,结合“某些”“与他同时”“伟人”等特征,从所检索到的信息源中提取答案即可,在此不再累述。
附:1996年全国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部分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贝多芬之谜
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①,它还能表达感情。你可以津津有味地欣赏一首巴赫的序曲,好像观赏精美的波斯地毯一样,可是乐趣也只限于此。莫扎特则不然,听了他的《唐璜》前奏曲②,你不可能不怀有一种复杂的心情。它充满了魔鬼式的欢乐,但又使你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去迎接可怖的世界末日。听莫扎特的《天神交响乐》最后一章,你会觉得那是狂欢的音乐,响亮的鼓声如醉如狂,从头到尾交织着一种不寻常的悲伤之美。莫扎特的乐章又是乐式设计的杰作。
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这就是贝多芬之谜。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够写出使你终身受用不尽的乐式;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无味的旋律,把它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形容以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那激动人心的品质。他能使我们激动,用他那奔放的感情左右我们。一位法国作曲家听了贝多芬的音乐觉得不舒服,说:“我爱听了能使我入睡的音乐。”是的,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看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个静一会儿的时候,你就怕听他的音乐。
懂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音乐前进了一步,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注:①乐式;指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②《唐璜》:莫扎特(1756一1791)根据传说而写的歌剧,交织着悲剧和喜剧成分,主人公唐璜是个放纵的贵族,结局是被送入了地狱.
1.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不超过20个字)
2.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最有深度的音乐”是指那些□□□□□□□□□□□□□□□□□□□□的音乐.(不超过20个字)3.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32个字)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