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招生考试之窗 朝阳招生考试之窗

请关注"辽宁省教育招生考试"

首页 普通高考 考生须知 正文

考 试 史 话 (六)

时间:2003-05-13 15:24:00   作者:辽宁省招生考试办公室
科举考试的终结

  封建社会的车轮驶进明清的地界,就逐渐显出气力不支的老态。作为它的部件之一的科举,也渐渐进入了自己的衰落期。
  科举的衰落总是与它的弊端相联系的,而它的弊端首先表现在日下的考风上。
  明清科举,制度越来越严,惩治越来越重,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挟带、顶名、传递、换卷、贿买等现象却越演越烈,手法越来越高明,甚至出现了帮助考生作弊的“第二职业”。如有人用蝇头小字把经书抄写在易于挟带的箔纸上,每页工价3分。有人用药汁做墨,把经书抄在青布裤上,不露形迹,入场后用土涂抹再拂去,字迹赫然。这种衣裤,每件银百两。还有人根据经书编出数十道题目,按考试要求写出文章,再按篇计价卖给富家士子去背诵。据说“入场命题,十符八九”。
当然,和考官舞弊相比,这还是小巫见大巫。清康熙五十年,江南乡试的主考左必蕃、副主考赵晋与总督噶礼通受贿“卖关节”,13人的录取名单一公布,考生立即大哗,千余名士子云集玄妙观,有人贴出对联:“左丘明有眼无珠,赵子龙浑身是胆”,有人高悬纸糊的贡院之匾,改“贡院”为“卖完”。几经周折,贪官才受到惩处:噶下狱,左戍边,赵拟斩而自缢于狱中。
  科举的弊端还表现在考试内容对学习的错误导向上。
  科举专考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成了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敲门砖。在功名的诱惑下,中国一代代的知识分子专在记诵经书上下功夫,极度轻视在西方国家发展中日显重要作用的科学技术,甚至视之为巫术邪物。着名科学史专家、英人李约瑟在他的一部名着中问到:“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础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因素很多,长期贬斥科学技  术的科举制度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这样的制度能不衰落吗?
  科举的弊端集中表现在八股之害上。
  科举采用八股文体,对于命题、答卷、阅卷的规范化虽有积极意义,但却严重束缚了广大知识分子的思想,在将近500年的时间里,中国一代代的读书人把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精力都耗费在这种毫无实用价值的文体的研习上,产生一批批酸腐迂拙、头脑僵化的蠢才。清人顾炎武说的“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一点也不为过。
  这些弊端,既是科举衰落的重要表现,又是科学衰落的重要原因。
历史就是这样“难于琢磨”: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长久兴盛的原因的时候,人们想到了科举;而在思考中国近代落后衰败的原因的时候,人们又想到了科举。于是,在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强烈要求下,1905年光绪皇帝下诏停止了科举。
  科举考试结束了。但是,人们对于科举留给后人丰厚“遗产”的“采掘”远没有完结。
科举考试是一部古代考试的百科全书,不管从哪个角度考察它,都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那么,我们采掘到了什么?得到了哪些启迪?
  考试是把“双刃剑”。在科举“寿终正寝”的百年之后,我们能够在人的培养和使用中正确发挥考试的诊断、反馈、评定、区分、选拔等功能,而又有效地消除它的负面影响,从而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吗?
  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