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招生考试之窗 朝阳招生考试之窗

请关注"辽宁省教育招生考试"

首页 普通高考 考生须知 正文

浅谈大综合模式下的高考历史复习

时间:2003-05-06 16:13:00   作者:辽宁省招生考试办公室

辽宁省实验中学  杜志伟

    大综合的历史命题特点与3+2模式、小综合模式有继承和相同的一面,但是也有很大不同,大综合历史命题的主要特点有:更加重视基础知识,以能力立意为主,以现实问题立意为主,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专题化命题;关于学科综合:首要考查的是关于学科内综合,如历史的工业化专题横跨空间达多个国家,纵跨时间达数百年,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能力的考查;其次,关于跨学科综合:主要在第二卷上,但是实际上只是表面的综合,可以说是简单的拼盘,用历史知识和能力就可以解决历史题。有人据预测,在今年的综合卷中,也很难做到真正的跨学科综合,因为大综合科目多、考试时间短,所以只能实行这种表面的综合;不回避热点,迎着热点命题。针对这些特点,复习备考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了。
    (一)基础知识复习的“懂”、“通”、“清”
    1.章节学习的“懂”
    根据高考精神,学生必须学懂教材,光死记硬背是不行的。死记硬背,首先是对学生思想和能力的扼杀,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扼杀,会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畏惧和厌烦心理;其次,死记硬背,在考试中也不能得心应手。所以一章一节的学习,使学生真正学懂至关重要。学生对章节知识不清楚,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对教材的内在联系不清楚,学过之后,混沌一片。一节之间,不知道上下目之间的联系;一章之间,不知道各节之间的关系。对付这种现象,就是要教材问题化,问题要点化。比如国民革命一章,全章共分四节,可以概括为国民革命兴起的背景、开端、高潮和失败等四个问题;每个问题,又可以分为几个小问题,比如,国民革命的失败可以概括为国民革命失败的经过、原因和经验教训等小问题。
    其二,学生限于学识,对一些看似简单的概念不理解,影响对教材的把握。曾经有一名尖子生问我几个问题,什么是沦陷区,国统区,什么叫治外法权等等。这是比较会学习的,好多学生不会也不爱问。类似这样的概念还有军阀,(新军阀、旧军阀),江浙财阀,什么是“左”的错误、右的错误,为什么“左”加引号;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的换算等等。这就要鼓励学生敢于并勤于提出问题。
    其三,教材本身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比如一些重要的概念没给以解释,难免让学生困惑。典型的常见的有: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买办阶级、官僚资本主义等。这必须通过查阅资料,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解释。另外,教材有些地方有误,有的地方前后矛盾。比如,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地图中,标明台湾开了淡水和台湾两处通商口岸,经前后对照,台湾应是台南之误;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139页注解与同页正文小字部分不相吻合。这些当然需要教师尽力去发现,不断积累和完善,自己先弄懂,再去辅导学生,尽量避免所谓以其昏昏而使人昭昭。
    2.知识体系的“通”
    在章节懂了的基础上,进一步就是使学生达到知识体系的通。首先让学生掌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先由小到大,然后在由大到小,比如,中国近代现代史可以分为近代与现代两部分,每一部分又可以细分成若干个小阶段。想做到掌握每一个阶段的特征也不容易。学生很容易不清楚的一项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问题:明明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怎么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怎么才能讲清这个问题呢?我现在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工人去支援农民进行农业劳动,这种劳动虽然是工人来完成的,但是仍然属于农业劳动,而不属于工业劳动。有的老师讲经验,说让学生背目录有一定的效果,我觉得这实际正是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知识,因而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其次,还要分专题通晓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可以分成帝国主义侵华史、中国人民抗争史、探索史等大的专题,每个专题又可以再分成若干小专题,这些都掌握了,那么,条条块块就都通了,历史学习就进入了一个较高的境界。
    3.阶段复习的“清”
    通过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力争使学生的章节复习、单元复习、阶段复习,既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割裂历史,同时,又要对每一段的历史复习进行独立的训练,以巩固学习成果,及时反馈教学情况。力争做到“段段清”。
    (二)能力培养的“专”、“活”、“热”
    1.各个击破的“专”
    “专”有两层含义:第一,适应高考命题专题化,在高三第二轮复习时按专题复习训练;第二,适应高考命题题型的变化,专项重点训练以下几种题型:单项选择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其中,单项选择题是一种比较成熟的题型,相应的复习资料比较丰富;填空题本是一个老题型,近年来几乎在高考试题中绝迹,现在在大综合试题中又出现了。应该注意的是,这不是简单的死灰复燃,而是有一定的变化:它现在的功能是考查学生对一些比较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其他历史概念的掌握,一般不会考过于细碎烦琐的知识点;材料解析题虽然是老题型,但是根据新的高考要求,也不应练习类似原来小综合时那种难度的题,应以相对简单题为宜;同样,问答题的难度也大大降低,答案要点大大减少,所以,只能练习相对简单、难度较低的小型问答题。
    2.答题思路的“活”
    训练学生组织答案时不拘泥于教材原话、原段落、原章节,要结合题目要求,自己进行语言的整理加工和提炼,要在历史学科内进行大范围的分析和思考。这方面去年考生有教训:关于“银贵钱贱”题,有两个问,每个问有两个知识点,相当一部分考生每个问只答出一个知识点。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能够在本学科内进行大范围的分析和思考,本题的答案分散在教材的不同章节。组织问答题的答案不一定要多,要力争全面准确简练;在紧扣教材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让思维向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平时练习时要多考虑这个问题有没有可深入的余地?能不能转换不同角度解答?怎样用联系和发展的目光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组织选题的“热”
    不回避热点,迎着热点命题,是高考的一贯做法,去年的大综合试题也一样。房地产开发、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假、公民道德建设、能源问题等,都是热点,据统计,热点占112分,占比例为37.3%,但是没有涉及入世、申奥等大热点,据分析,可能是春季招生卷文科综合已经出过,所以回避了。着就要求教师在组织选材时,注意多选多练一些热点问题,多收集高考信息,多与外界交流,不可闭门造车,自我封闭。